清晨六点,城市的繁华还未启幕,街路上行人、车流零星稀少,常义龙已驱车驶出市区,奔向身心扎根的驻村地。乡路两侧草木葱茏,田野盈绿,心有牵挂的常义龙无暇欣赏,琢磨着贫困户的大小事。扶贫5年以来,奔波于不同的旗县镇村,以不同的身份肩负相同使命,“扶贫为民”已经成为常义龙的精神内核,融入他的日常。
扎根泥土 解民忧
常义龙是赤峰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办公室离退休干部科科长。2015年9月被派驻到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苏木,开展“四项重点工作”。或许和农村成长的经历有关,常义龙一走进那片“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”的土地“就来了干劲儿”。时值农牧民危房改造和院墙整修等工程施工,眼瞅着还有40多天就入冬了,常义龙着急了。“这些活儿要再不抓紧干,等到上了冻,就动不了工!老百姓还住不上安全房!”旗里做出的下乡驻村干部中秋和国庆“两节”不休息的决定,正和常义龙的主意不谋而合。于是他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,深入到农牧民家中了解情况,倾听群众心声,了解村情民意,积极与施工单位协调倒排工期,与生产企业协调解决红砖等紧缺的建筑材料,确保了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。他也在百姓心里树立了党员干部“初心为民”的好形象。
2017年2月,他以巴林右旗脱贫攻坚推进组成员的身份踏进巴林右旗。期间,常义龙吃、住在脱贫一线,积极帮助该旗拓展帮扶思路、落实帮扶政策。在推进安全饮水项目上,针对4个自然营子存在饮水难问题,他暗下决心,饮水问题不解决,扶贫就没有扶到点上。他多次现场勘查,与旗、镇、村领导多次商讨对策,多次到水利部门协调,对现有的饮水工程进行施工改造,让当地群众喝上了放心水,群众的幸福洋溢在脸上。
2018年5月,按照组织安排,常义龙转战到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,任驻乡工作队长兼乡党委副书记。怎样才能让贫困户脱贫致富,摆在了他的眼前。为了厘清帮扶思路,找准当地“穷根儿”,他带领工作队顶着7月的似火骄阳,冒着高温,把群众最急切、最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作为驻乡工作重点,深入到每个村进行调查研究,走访低保户、五保户等不同群体,并召集党员、农民、贫困户代表开座谈会,大家广开言路、集思广益,找出了致贫的症结。他的真情深深触动了贫困户,贫困户有话愿意跟他讲,有困难愿意找他帮,都把他当成贴心“娘家人”。在他辛勤、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带动和感染下,扶贫干部动真情、动真格,真扶贫、扶真贫,真抓实干、埋头苦干。
山一程,水一程,身向山村深处行;风一更,雪一更,初心不改为乡情。2019年6月,按照上级脱贫攻坚工作部署,常义龙被安排到关家营村任第一书记。一到任,常义龙就马不停蹄地入户走访,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。
关家营子村村民刘伟因为车祸而高位截瘫,一家因病致贫。为了让刘伟一家能够脱贫,常义龙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专家学者,与医保、医院等有关部门协调,安排刘伟到赤峰市解放街社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,期间,除医保报销外,免除刘伟一切自付费用,并安排夫妻间以方便对刘伟治疗照顾。为减轻刘伟生活负担,常义龙自掏腰包为刘伟承担每月600元生活费。
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”。常义龙还挂心患脑血栓三年多、生活半自理的55岁村民陈风贞和患胸腔积水的57岁村民牛长荣,积极为他们联系医院、医保等部门,争取费用减免政策,帮助联系专家医治,避免村民“因病返贫”。
常义龙还为贫困户争取了200套棉被褥和130套棉大衣;自掏腰包为贫困户、残疾人、孤寡老人捐赠价值2000多元的米面油……“常书记为我们办的贴心事,掰着手指头也数不过来。”村民们的感念溢于言表。
“扶贫就是一场扎根泥土的持久战”。常义龙说。一次次交流谈心,倾听群众苦乐冷暖;一回回辛勤奔波,真心真情为乡亲;一个个为民举措,亲力亲为惠民生……每到一处,村民都和这个笑容质朴、面容黝黑的干部慢慢熟络了,而常义龙也从村民日渐绽开的笑脸中,汲取了更强的奋斗动力。
扶贫扶志 助“新生”
在当铺地满族乡关家营子村驻村期间,走访中,常义龙发现,贫困户王东意志消沉。王东夫妻两人,没有子女,并属于危房改造户。王东“喝大酒”“睡懒觉”的积习掣肘了脱贫致富。再次走进王东家,常义龙看到,清锅冷灶,屋内暗淡,王东睡眼朦胧,一副精神不振的样子。
常义龙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。他多次到王东家做思想工作,多次与村两委班子协商,多次到企业帮助其寻求工作,最后终于在赤峰安特诺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找到了活计,并与企业协商免费为夫妻两人提供食宿,安排夫妻房,月工资保底3500元并缴纳“五险一金”。
“每天6点起床,备料,12点下班。下午1点上班,6点下班。慢慢地,王东不喝大酒了,不睡懒觉了,生活也有规律了”。对于王东的蜕变,妻子沈凤兰看在眼里喜在心上。可好景不长,夫妻俩领完第一笔工资就辞职回了家!
常义龙又匆忙来到王东家了解情况,经过谈心得知,是因为王东“觉得工作复杂不适合自己”,所以辞职。常义龙结合王东的现状,一次次帮他梳理生活的方向,为他鼓劲,帮他树立信心,引导他一次次走上新的工作岗位。
慢慢地,王东的生活仿佛掀开了新的一页,眼里有了光,开始主动找常义龙商量致富办法。如今,夫妻俩干劲十足,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。
王东的经历让常义龙深感,“扶贫先扶志”绝不是一句空话。然而,如何扶志?首先要化解贫困的“心结”,增强生活信心,然后针对问题,精准施策。
勇挑重担 促攻坚
常义龙出生在乌兰察布市丰镇,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。作为从山里走出来的孩子,他深知在脱贫攻道路上,一时的资金支持走不远,想要让村民持续稳定脱贫,还是要依托项目和产业。
在阿鲁科尔沁旗开展“四项重点工作”期间,他通过调查研究,积极向旗委、旗政府建言献策,深入挖掘每个嘎查村的民居特色、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,让乡村建设村村有亮点;整合资金使用,发动群众投工投劳,把投入城市建设的财政资金转向乡村建设。
在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担任驻乡工作队队长期间,他把扶贫项目建设抓得更扎实、更有成效。在推进危房改造项目中,他在对各村的房屋进行排查的基础上,以推进与农户签订安全住房认定书为抓手,保证了危房改造和小黑屋改造建设进度。
常义龙还抓好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项目。他积极与相关部门争取,联系产业项目资金40万元,助力该乡发展设施农业和养殖业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,并确保各村种养产业项目顺利通过验收。积极与农商银行对接,为245户有贷款意向且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申请贷款,解决农民发展主导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。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近20万元,推进当铺地满族乡农贸市场项目。
五年扶贫路,为民情怀深。从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苏木,到巴林右旗,再到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……每一处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和突出贡献。他的事迹被国家、自治区、市级媒体进行了报道。2015年10月9日《内蒙古日报》第5版《时间比金钱还重要》;2019年10月15日《赤峰日报》第2版《常义龙:为民初心扎根沃野》;2019年10月26日赤峰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《今日松山》栏目;2019年11月23日《“我眼中的优秀共产党员”——常义龙:“胡杨”一样的驻村干部》的视频被“学习强国”收录在“内蒙古学习平台”的“北疆党建”栏目。从2015年、2017年、2019年年度考核的“优秀”等次;2018年的“赤峰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称号,到2019年赤峰市直机关优秀党员,每一个荣誉都记取了他一心为民的担当和奉献。
常义龙说:“驻村干部既要驻身,更要驻心,无论岗位如何变动,扶贫之心永驻。”问他心力的源水何处来,他引用了艾青的诗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,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”。或许,这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。
夜幕降临,常义龙仍伏案桌前,策划着明天可推进的工作。对常义龙来说,驻村工作是白天黑夜的坚守;是聚沙成塔的努力;是与村民从互不相识到熟络信任的靠近;是小山村由萧瑟贫瘠到富美兴旺的蝶变;是道路漫漫星光在前的征途。如今,他的扶贫之路,已经踏入了第6个年头,恰逢全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,常义龙立志把满腔的爱书写在赤峰大地上。